前阵子,我们家长群收到一位自闭症孩子父亲的紧急求助。他带孩子上公厕时,有人报警称被孩子偷拍,事情闹到了派出所。
在警察调解过程中,无论这位父亲如何解释孩子是特殊人士、根本没手机、更不懂什么是偷拍,报警人依然坚称自己就是被偷拍了,并要求道歉。
过程中,孩子因压力几次情绪失控。最终,双方在“是否偷拍”和“是否需要道歉”的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
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但这位父亲非常担忧此事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到底该如何应对?
这件事在家长群里引发了强烈反响。
整理 | DeepSeek
自闭症孩子被诬蔑该怎么办?
这位爸爸在群里发出求助后,群里的谱系家长们纷纷表示理解他的愤怒。
许多家长认为,真正该道歉的其实是那位报警人:
“如果怀疑偷拍,那就去派出所让警察搜!搜不出来就该对方道歉!”
“谁主张谁举证!”
那么,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被无端指控偷拍,家长能要求对方道歉吗?
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莫春英律师对此进行了解释:
有权要求道歉: 如果确认孩子没有实施偷拍等侵权行为,对方在无证据的情况下公开指控孩子偷拍,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家长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礼道歉。
沟通建议: 律师同时建议,与对方沟通时保持情绪稳定、冷静面对。及时联系附近的公职人员(如警察、地铁安检员)或场所负责人,据理力争地表达观点。
积极维权: 若遭遇恶意诬陷或事件影响较大,可以通过合理合法途径(如报警或提起名誉权侵权诉讼)积极维权,维护自身清白。
同时,群里也有家长主张采取善意、诚恳的沟通方式:
“如果确实是孩子先做出了一些可能引人误会的行为,道歉是应该的。” 家长可以诚恳地向对方解释孩子的特殊情况,礼貌表达歉意,然后就事论事,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家长们普遍认同:认真诚恳的沟通往往能换来理解和支持。
一位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上次在理发店排队,孩子等得不耐烦了。我直接问前面的人:‘您急不急?方不方便和我们换一下?我孩子有点自闭,不太能在人多地方待太久。’ 对方很快就同意了。”
最后,大家也意识到:谱系孩子独立出门确实很考验社会的包容度。
在社会文明程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时,家长更需要做好自己:好好训练孩子的基本外出能力,做好各种风险预案,并学会妥善处理矛盾。
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也不少
在给这位家长出主意时,还有不少家长也提到,自己的孩子也遇到了类似经历:
一位家长提到,她的孩子曾被指控在泳池“性骚扰”女孩。事后才弄明白,孩子是因埋头游泳不懂转弯变道,频繁撞到他人所致。
这位家长的切身体会是:遇到误解,首先要维护孩子、不背锅,并尽量冷处理。
2024年国庆节: 一位自闭症男孩在地铁上因环境不适吵闹,尽管妈妈极力安抚,仍遭路人指责“有点傻啊!”。
妈妈崩溃解释孩子有自闭症后,对方仍不依不饶:“有病赶紧去治!”
2023年10月31日上海地铁上: 一位自闭症女孩因吃东西遭老人持续谩骂。
老人甚至说出“你不积德,别人孩子都健康,你怎么生这样的孩子”等伤人话语。
家长解释孩子情况后,老人不仅不听,还在孩子不小心碰到她时推打孩子。
14岁的自闭症孩子猫仔曾遭同学殴打霸凌。起因竟是他在同学教唆下,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名字。
经常恃强凌弱的这几个同学,便以此为借口,将猫仔的举动歪曲为“挑衅”并进行报复。
特殊需要孩子童童的妈妈因经济困难,带童童开网约车谋生。
她做了周全准备(贴致歉信、教孩子打招呼、提供玩具),童童也从未伤害乘客。
然而,她在网上分享经历后,却遭到网友的奚落嘲讽,甚至有人造谣童童“会抢方向盘”、“有杀人犯倾向”,扬言抵制她的车。
这些案例凸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自闭症孩子因心智单纯或不适环境而产生的无心之举,甚至仅仅是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在外人眼中,常常被误解、歪曲为蓄意的恶意行为,进而成为被指责、谩骂、造谣乃至霸凌的对象。
如果孩子确实有不恰当行为该怎么办?
除了外界的误解和偏见,自闭症孩子有时也可能因不理解社交规则,在公共场合做出容易引发误会的举动。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大米和小米发展行为高级督导
仇怡旻建议
①敏锐观察,及早干预
日常生活中,父母需密切留意孩子是否有易被陌生人误解或令他人不适的行为表现(如突然闯入他人私密空间),并提前加以制止和纠正。
②针对性训练(以如厕习惯为例)
家庭场景模拟: 例如,针对孩子可能突然闯入厕所/浴室的问题:一位家长进入卫生间后锁门,另一位在门外观察。一旦孩子有推门动作,立即制止。
引导孩子表达需求(“你有事要找爸爸/妈妈吗?”),由门外家长解释并回应。
目标: 让孩子理解并遵守“关门=隐私空间,需敲门/等待”的规则。
③公共场景泛化练习
当孩子在家行为稳定后,可逐步过渡到人少的公共厕所进行练习。
由妈妈陪同进入,观察并及时提醒、纠正孩子随意推门等行为。
④基础性教育刻不容缓
利用动画、绘本等工具,教授孩子认识“私密部位”。通过涂画等活动,帮助孩子辨别私密部位。
明确规则: 私密部位不能在公共场所暴露。
莫春英律师也从法律角度建议家长可以做好事前预防措施
⑤教导孩子掌握简单有效的澄清话语,如 “我没有做这件事”。鼓励孩子用坚定的眼神和适当的语气表达态度。
⑥紧急情况身份标识:制作 “特殊儿童监护人声明卡” 手环,或在书包放置说明卡。
内容需包括: 孩子病情特征、简要行为特点、紧急联系人信息。方便相关人员遇突发情况时及时联系家长。
⑦若已知孩子某些行为易引发误会(如闯入异性厕所),外出时尽量由同性家长陪同进入公共厕所。若同性家长无法陪同,可让孩子单独使用无障碍卫生间,避免误会。
⑧若不幸在现场遭遇指控或纠纷
立即联系最近的公职人员(警察、地铁安检员、商场保安、场所负责人等),要求其作为中立见证人参与调查和处理。
现场录音录像: 用手机记录争执全过程,重点拍摄指控者的言行及在场人员反应。
调取现场监控: 立即要求公共场所保存并复制事发时段的监控录像,防止证据灭失。